English

二十一世纪初期重大经济问题的战略思考

2000-09-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其方向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已由产业间矛盾转向产业内部矛盾,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我国经济增长格局已由长期短缺转向相对过剩,结构调整也由过去的增量调整转向存量调整;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已由产业间矛盾转向产业内部矛盾,突出问题是技术含量低、质量性能低、附加价值低的产品比重过高,生产能力闲置,同时又大量进口国内一时还生产不了的产品;我国能源、原材料的生产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占有量计算,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要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在我国,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工业结构调整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主导作用得到加强,直接的计划安排已基本退出微观过程;在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中,公有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未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继续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开展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在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水平的前提下,继续加强和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脆弱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要在继续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展产业内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在体制上建立起自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处理好市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要转向以提高经济竞争力为重点,以扶持幼稚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入口,以支持高投入、高风险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基础,以创造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为目标。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与“小强人”战略结合起来。在加快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增强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方式主动进入,促进国有大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中小企业的退出。尤其是要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中形成一批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科技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要清醒地看到,经过十年或再长一点儿的时间,我国经济将成为国有经济为主导、混合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创新

根据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现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近期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只要能够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能够注意按照国内市场运行规则逐渐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正确运用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审慎借用外债和资本项目有条件放开等政策,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金融风险不会演变成金融动荡或货币危机,也不会发生大面积的国际债务危机和资本外逃危机。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主流向好,但风险犹存,特别是金融领域中的系统性风险不仅存在、并有加剧之势。这种情况表明,当前我国金融运行的基础还相当脆弱,还必须通过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来化解上述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

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建议:坚持“渐进式”道路,以效率为基础、安全为前提。

在金融领域要继续坚持以自由、开放、高效、安全为基础目标的金融改革战略。我国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原因之一是我们选择了“渐进式”改革道路,关键是把改革、稳定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渐进性集中表现为正确处理安全与高效、安全与自由、安全与开放的关系。其中,效率是其他几个方面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其他几个方面的前提。过去,我们坚持这样一种改革战略,从而达到了改革的阶段性目标。现在,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有所加大、同时又面临着加入WTO挑战的情况下,尤其要坚持这一改革战略。

为有效规避金融领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更加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外部冲击,在金融改革方面应当着手分两个阶段实施以下一些改革:

一是近三年内,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方面应力求有新的突破。①尽快完成从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②根据FSA的基本原则及其他相关国际金融监管惯例,从我国国情出发,着手修订和完善金融管理法规;③取消营利性金融机构的行政级别建制,全面推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聘任制和选拔制;④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⑤按照“实存资金、适时清算”的原则,改造现行低效多重联行制度,建立中央银行统制的大、小额清算支付体系;⑥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建设,为转换货币政策工具依赖重点、充分运用贴现手段解决目前货币政策扩张无力问题奠定基础;⑦在积极筹备二板股票市场的同时,对已关闭的26个场外交易中心进行调查审核与重整,然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特点,分别选择8~10个地区,设立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融资、资产重组与创业资本撤出、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等服务;⑧解除保险业自主产品创新和多元化投资限制,鼓励寿险机构从事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产品创新。

二是未来5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内,金融体制要达到与国际全面接轨的要求。第一,全面实现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造;第二,进一步推进中小型金融机构重组、兼并与调整;第三,大幅度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实现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开放;第四,试验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为广大农民提供融资服务的合作金融体制;第五,改变现行三权分立式金融监管模式,使中央银行成为独立于政府的最高金融监管当局,证券和保险监管或附属于中央银行,或社会中介化;第六,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逐渐建立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使我国成为金融开放国家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

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变动的总趋势。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1995年全国基尼系数已达0.445。按照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如果将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包括在内,则1994~1997年全国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5。第二,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中,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又明显高于城市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第三,非法收入迅速增长,且难以统计。难以统计和调查清楚的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和所谓暴富现象,越来越成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第四,财产收入差距扩大成为新问题。改革以前,我国居民除了少量的个人储蓄利息收入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财产收入。改革以来,居民财产收入,特别是城市居民财产收入增长很快,而且分布不均,其中,因金融资产和住房分配方面的不平等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更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问题。第五,高收入阶层出现,设租、寻租活动趋于普遍化。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个高收入阶层,某些政府部门甚至非政府部门利用职权或特殊垄断而设租、寻租活动越来越严重,并有逐渐普遍化倾向。

解决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基本对策:

第一,继续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转型期的种种无序状态所带来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一方面不能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就否定改革的方向,甚至要求回到旧体制上去;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强调改革就放任收入差距无限扩大,更不能把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凝固化。改革的方向是既要承认合理的收入差距,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

第二,要注意在发展中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本方法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公平分配和减轻贫困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尤其需要强调发展,要在加速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的过程中,逐渐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首先,合理确定个人所得税税基,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征管。按目前我国收入状况,按收入性质重新划分个人所得税税基结构,提高知识阶层个人所得税税基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另外,为保证这一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作用,要进一步提高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其次,建立社会保障税,以此来有效解决因失业、疾病和年老等因素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再次,鼓励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些城市设立的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门槛,应当拆除。最后,要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投资。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坚决打击一切非法收入,消除垄断,惩治腐败,打击设租、寻租行为,从制度上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思路

到2010年以前,我国将一直处于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城乡劳动力都将继续增长。这个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不可回避,靠“堵”的办法肯定行不通。从长远看,必须从发展经济的全局出发,采用“疏”的办法。总的思路是,发育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通过市场的矫正功能,形成符合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第一,要看到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比较优势。把这种资源比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需要形成一个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我国既要在某些战略性科技领域赶超、创新,形成有中国独特优势的高新产业,又要在一般性产业选择上遵循节约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原则塑造自己的优势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基本形态仍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必须着重选择资本节约和劳动力使用型技术。

第二,形成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关键是要进一步发育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要真正使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反映各自的相对稀缺性,使企业能够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根据要素比价选择适用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会排挤适用劳动力就业,反而会增加劳动力就业,国民经济也会得到更快发展。

第三,不能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代替劳动力的市场选择机制。目前,我国在失业保险与救济、下岗职工补贴发放,以及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因素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需要继续完善,但不能以此来代替要素市场发育本身。必须坚持用发育要素市场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资金短缺和就业问题。

刺激社会总需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是近期启动就业的当务之急。其中,对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环节,应引起重视:一是要注意大力开拓最具增长潜力的农村消费。近年来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份额只有43%左右。农村消费对于启动市场需求具有瓶颈意义。二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劳动密集程度高和收入弹性高的特点,对劳动吸纳的直接带动效果和继而产生的乘数效应都十分明显。据计算,在新增就业总数中第三产业的贡献,已经从“六五”时期的37.8%、“七五”时期的31.8%提高到“九五”时期的80.1%。这表明劳动吸纳的潜力巨大,需要大力发展。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时期,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比那些赶超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产业更具有以较少的资金带动更多的劳动就业的效果。

(刘迎秋、王小映根据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的发言和报告材料整理)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